「當動作簡單且必然發生時,不要改變,無論這是多麼滯礙、不完整;它會變為我所說的『真實』——這可是真正屬於那個人的。」──瑪莉.懷豪斯(Mary Whitehouse)
真實動作源自於現代舞蹈,並結合動力取向心理學的部分理論概念,形成一全新的治療流派。
這種形式的治療並不特別講求談話技巧(雖然治療師並不排斥語言溝通形式),而是從身體出發,讓留存在身體肌肉裡的無意識記憶,特別是創傷事件的記憶,隨著自發性的動作表達或宣洩出來。
一個空無(emptiness)的空間、一位動者、一位觀者,構成整個治療的最基本架構。動者閉眼,在一定時間內進入空間,動作、呼吸、嚎叫或啜泣;觀者在場外默觀,觀察動者重複出現的動作群組(通常會呈現出無意識欲念或渴求,特別是未被滿足的渴求),並與觀者自己的個人經驗進行比對或連結。待動作完畢、時間結束後,動者走出空無場域,坐下來與觀者對話,分析動作群組(動作庫)及動作背後的意涵,觀者可視情況提供個人回饋,接著治療結束。
真實動作需要由有經驗的身體工作專業人士如舞者,或是對肢體動作有興趣的心理學專業人士來執行,特別適合表演藝術工作者、不善口語溝通或是有一定的自我功能強度的患者。它顛覆但不質疑傳統取向心理治療的特點,讓兩種治療方式可並行而不相互牴觸,會是心理治療專業人士在進行某些特殊患者的治療時一項有利的輔助利器。
我想要感謝每一位參與《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翻譯工作的夥伴。感謝諸位以如許的深思、技巧和耐性,將每一個字、每一個概念,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對我來說,如此的行為著實慷慨。我深深地感激,並至感榮耀。--珍娜.愛德樂(Janet Adler, Ph.D.)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真實動作專書,喜愛舞蹈治療及熱衷於探索身心平衡的讀者必讀重要著作。
珍娜.愛德樂(Janet Adler) 擁有神祕學博士學位,在全球各地教授真實動作的修練,也是瑪莉.史塔克斯.懷豪斯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該中心是教授及訓練真實動作的第一所專門學校。著有《向後彎曲》(Arching Backward)一書,及兩部電影:《尋找我》(Looking for Me)是一部她與自閉症孩子們工作的紀錄片,《依然追尋》(Still Looking)則呈現她對真實動作修練的工作成果。 珍娜現居北加州,除治療工作外,亦從事臨終安養院牧靈司鐸一職。 中譯序:在身體中揭露最真的自己∕李宗芹 個別身體 跋 附錄 英文索引 【第一部】 個別身體 發展動者意識 首先,我們必須在我們個人的身體上工作,不急著逃脫,身體從來都是意識感覺與事件連繫之所在。──母親(The Mother) 動者 太初之深,名之「無限」。因為它隱匿在眾物之中,亦稱「虛無」。如有人問:「它是什麼?」答案是:「無。」意味著,沒有人可解出它是什麼;它無法在概念中參透;沒有人得以知悉任何關於它的部分──除非相信它存在。它即自身,它的存在,空虛滿盈,一無所缺。因此它的名字是:「我正在變為。」──喀巴拉(Kabbalah) ◎ 在此修練中,「動者」的工作有兩個各自分別卻又相互關聯的神祕領域,即「人我之間」(interpersonal)與「內在自我」(intrapersonal)二個部分。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令人驚嘆、難以理解與變動的。兩領域中的任一關係改變,皆會引領著動者意識的發展。「人我之間」的工作涉及動者和她「外在觀者」(outer witness)的關係。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被看的不夠,沒有被充分地看見(seen),或是被觀看的經驗中,未被投注足夠的接納、愛與意識,所以成年之後仍舊渴望被他人看見關注。這是一種覺受的需要,在西方社會是如此深刻地渴望被看到:看到這是我、做著我正在做的事。有時候我們達成了,因為我們準備好深化我們愛人、原諒人、接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就是這樣的渴求,將動者帶到觀照者面前。 雖然,動者是真的渴望被她的外在觀照者看見,但也因為個人特質而害怕被看見。選擇被觀者看見,不可避免地也包括得承受感覺沒被看見的風險。在合宜的情境、恰當的時機,這樣的冒險是必需的,因為在人類的發展過程裡,唯有感到被另一個人「看見」時,一個人才能「看見」自己。 「內在自我」的工作與內在觀者的形成有關。從動者的面向來說,外在觀照者的「在場」(presence)會成為慈悲的典範,使得動者覺察自身的經驗。內在觀者的發展,促進並創造動者意識的發展和演變。隨著覺察增長,動者學習辨識融合的動作姿態,以及在這之中與身體動作處在一個對話的關係;然後,在某一恩典來臨時刻頓悟,明瞭了整體,也感覺到「動中自我」(moving self)和內在觀照者之間並無所區隔。 內在觀者學習伴隨著身體,進入「動中我」的各種身形,發現自己的真實;並學習彰顯身體直接就知道的一切。身體是我們的感知(sensation),我們藉之感受情緒。身體是我們自身的經驗,是我們靈魂之光燃燒的神殿。無意識的世界、神祕的世界、井然有序或看似毫無章法的世界,都可以在身體裡被知曉,因為身體而明瞭。 這個修練的所有動作必須由動者自己發現。動作不會憑空送到動者手上。外在觀照者在場的情況下,文化習慣和個人特殊的姿勢會各自找到進入意識的方法。隨之而來的則是複雜的、被喚醒的內在經驗,要求動者的內在觀者關注。動者的旅程可能從混亂開始,然後逐漸發展出具體的秩序、清晰和智慧。動者的旅程必須起始於其自身——這是必然的,如果持續投入,必定會成為每個眾生自我的旅程。 現在,在我工作室的書桌前,我轉身望向窗外,看到白色百合花,春天的號角。我回過身,環視室內,陽光落入角落的大石缽。記得上週我在這兒的某個時刻,當時我看到動者踏上木頭地板,緩緩地走向石缽。到了缽前,我看到穿著長褲的她,一隻腳輕輕地拂拭石缽邊緣。她停下來,然後,站在陽光裡,她的右手臂輕輕地向下伸展,手裡握著白色披肩。靜靜地,她讓披肩落在地板上。 當我做為她的觀照者而在現場時,動者,閉著眼睛,把自己交給她的渴望,開始持續、廣泛地探索未知。 她的內在觀者: 我渴望被看見 我渴望看見自己 大多時候,我的身體 我需要你 這是恩典
謝詞
前言
發展動者意識
動者
動中觀者
發展觀照者意識
觀照者
靜默觀者
言說觀者
群體身體
發展群體意識
來,朝向圓圈
一個圓
覺性身體
奉獻
形式之浮現
文本體現
舞蹈
動能現象
我們的研究和練習之所以從「動者」(mover)開始,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從動者開始。在生命軔動之初,既無「內在觀者」(inner witness),亦無「意識」(consciousness)。成年意味著我們進入以「意識增長」為重心的練習,就像「真實動作」的修練,帶著內在觀者的某些經驗,帶著意識及「現身」(to be present)的渴望。我們渴望朝向一種新的方法去認識、一種新的道路來經驗我們所受的痛苦、我們的解放。
藉由你。
然而我又害怕
被看見
被你看見。
更清楚。
而我能否承受
看見自己
感覺自己,知道
我自己?
動著
卻沒有自己
但我冒險
在你面前
真實地動著
先
看見我,更澄澈清晰
然後我才能看見自己。
明晰、靜默的覺察
我所真心想望。